
2002年春天,天津小伙子张庆巍在央视一档音乐节目里听到侗族歌曲《拦路歌》,深受震撼。彼时29岁的他,辞掉银行的工作,只身前往贵州,寻找这美妙的歌声。
从天津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跨越2000公里,张庆巍用脚步丈量贵州侗寨的每一寸土地,奔走在每一个寻梦旅程上。
“我爱侗寨,我爱侗歌。”张庆巍逐渐发现了侗寨生活的魅力。他自诩为“侗族文化迷”,微信朋友圈里记录和展示的,几乎尽是关于侗族大歌、鼓楼、乡村旅游的点点滴滴。
“侗寨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悠闲中又富有诗意。”从青丝到白发,张庆巍表示,自己每天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记录侗族群众的生活。21年来,他积攒了60T素材,拍摄了30万张照片,用坏20台相机。在他看来,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有趣而又充满活力。
黎平县是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独具特色的侗寨建筑和风土人情,给予人们返璞归真的宁静感。
如果说在现代化加速推进的今天,车水马龙的快节奏生活让人倍感压力,那么,在静谧的村落寻找心灵的归处,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成为一种新风尚。

肇兴侗寨杨代富/摄
“慢”生活里有“磁力”
11月29日,走进黎平县黄岗侗寨,糯米酒的香味扑鼻而来。盆桶碰撞的哐当声、捶布的咚咚声、锯木头的吱吱声,此起彼伏。
站在高处眺望,在这个只有300多户人家的寨子里,五座高耸的鼓楼分立寨中,像是“检阅”,又像是守护寨中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黑瓦木楼。村民们围聚在户外的火堆旁拉家常,慢时光里的乡村呈现出一派幸福祥和的景象。
黄岗侗寨位于黎平县双江镇,迄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是男声侗族大歌原生地,也是“糯鱼鸭”侗族千百年农耕文化核心保留地,既是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花开的时节,又想起你,你那含情的双眼,永生难忘……”在其中一个鼓楼里,7个身着侗族服饰的男子,用普通话和侗语,唱起了悠扬的侗族大歌《木楼明月夜》。唱歌的人悠闲自在,听歌的人也无比放松。
今年30岁的吴金龙,是黄岗侗族大歌歌队的一员。2013年,迫于生活压力,吴金龙选择外出务工。但这一选择仅仅维持了三年。
“我想慢慢过生活。”用吴金龙的话来说,回乡,是为了追寻心中的自由。
“外面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时间长了让人觉得乏味。我从小喜欢唱侗歌,但外面没有唱侗歌的氛围。回到侗寨之后,我觉得我的灵魂又自由了。”吴金龙说,每每想起家乡的香禾糯、鸭子,想起唱歌、酿酒、耕地的日子,想回家的念头就更加强烈。
游子归乡,或许与自身的乡愁有关。而异乡人印象的转变,则是源于慢节奏生活的吸引。
“好冷,好旧。”这是山东人韩军栋对黄岗侗寨的第一印象。2022年10月,他来到黄岗侗寨担任精品民宿“禾仓美宿”的负责人,该项目是中国旅游集团在黎平县的帮扶项目之一。
木质结构的房屋不保温,那时的韩军栋,对黄岗侗寨的最深印象就是“冰冷”。在村子里待的时间长了,韩军栋渐渐更新了自己的认知。
“这里的村民很淳朴,他们的习俗很有意思,在与村民的相处中,整个人也慢了下来。”转眼,冬天又到了,而此时的韩军冻说,“我现在蛮喜欢这个村子的。”
淳朴、热情的侗族人民,更是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
“这里的村民太热情了!在寨子里闲逛一圈下来,他们‘投喂’了我们五六个红薯。民风淳朴、环境优美,要不是赶时间,我们都不想走。”来自西安的游客李芒果说。
双江镇镇长吴相斌表示,黄岗侗寨的民族特色、生活习俗等,都特别适合热衷“小众旅游”的游客,来这里,可以让游客身心放松下来。

黄岗侗寨举办民俗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参与其中。杨代富/摄
“慢旅游”带来“热”经济
重新回到黄岗侗寨的吴金龙,觉得寨子和印象中的样子有些不同了。
“以前行走在寨子里,看见的都是熟人面孔。现在前来旅游的生面孔越来越多。”吴金龙说。
看到家乡的旅游渐渐有了起色,2016年,吴金龙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和朋友合伙开了黄岗侗寨的第一家客栈,可以提供13个房间供游客入住。开张后,每逢旅游旺季,客栈总是供不应求。2018年,吴金龙又开了一家名为“侗乡好声音”的客栈,有时他们还会为游客唱侗族大歌。
短短两年时间,吴金龙开了两家客栈。此时,“禾仓美宿”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从一期扩建到目前的四期。
“今年上半年,‘禾仓美宿’旅游营收40万元,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韩军栋说,“这个古朴的村子,旅游人气越来越旺。”
在黎平,“慢旅游”带来“热”经济的实践,黄岗侗寨不是个例。
初冬时节,走进肇兴侗寨,拦路酒的氛围依旧很足,篝火晚会依然热闹。
“我们退休了就喜欢到处旅游。听说肇兴侗寨有很多侗族文化的体验馆,我们七个人决定在肇兴侗寨来一次深度体验。”贵阳游客王芳一边选购民族服饰,一边和记者说。
王芳购物的这家店叫“侗品源”,是黎平县扶持的侗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企业之一。近年来,黎平县扶持一批侗族传统手工艺生产企业,开发了侗族靛染、侗族刺绣、侗族服饰等旅游商品,带动2万余名织娘、染娘、绣娘等就业增收。
“2018年‘央视春晚’在肇兴侗寨设立分会场,带火了肇兴旅游。当年来肇兴旅游的游客大概有38万人次,刷新了过去的记录。”黎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局长唐大才表示,随着侗乡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环线打造等项目的推进,“慢旅游”的经济效益不断释放,今年以来,肇兴侗寨的旅游呈“爆发式”增长。目前已接待游客72.97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超7亿元。
“在即将来临的黎平·中国侗年加持下,希望能通过民族团结大巡游等系列活动,带动肇兴侗寨的旅游人数突破100万。”唐大才表示。

游客品尝黎平特色美食。杨代富/摄
文旅促“三交”
旅游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和纽带。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明确提出: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在慢下来的时光里,游客可以深度体验旅行地的风土人情,加深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我太喜欢这里了,不仅能体验侗族蜡染、侗族拦门酒,还能听侗族大歌,各式各样的体验项目让我对侗族文化越来越感兴趣。”一名在肇兴侗寨参与民族文化体验的游客说。
唐大才介绍,黎平正通过打造节庆IP、完善景区旅游业态等方式,丰富“慢旅游”的内容,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民风民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今年4月20日举行的谷雨节活动现场,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让游客赞不绝口。来自广东省佛山市舞狮队的精彩演出,与贵州的侗族大歌等节目交织在一起,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赢得了游客的连连赞叹、阵阵喝彩。
喊天节、百村歌唱大赛、“乡村超级碗”、金秋芦笙赛……放眼望去,黎平县打造的一批批文旅IP活动,都是各族群众共同狂欢的舞台。
“我们将抓住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的发展机遇,用‘路’策划文旅活动,用‘路’与村寨、景区发生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及下一步的旅游发展规划,唐大才已经有了想法。在他看来,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不仅是一条旅游路,还是一条文化路、产业路,更是一条乡愁路。
“我们在1号公路的沿线布局了油菜基地、油茶基地、凤柚基地等。在这条路上,游客可以体验到乡村生活的烟火味,勾起无限的乡愁。”唐大才介绍,黎平县正有序发展中国乡村旅游1号公路沿线村寨观光、民宿、农耕体验、传统手工艺体验等旅游业态,不断赋予1号公路更多内涵。
(来源:贵州民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