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韦维委员:不断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责任担当与社会贡献率

   时间:2023年03月07日 16:45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知联会会长、贵州师范学院校长韦维在参加小组讨论政府报告时表示,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和五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来之极为不易的新成就。使她对“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作为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报告中“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每年都保持在4%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由93.8%提高到95.5%”“持续实施营养餐计划,每年惠及3700多万学生”“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45.7%提高到59.6%”“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等等,这一串串数据和文字,她深切感受到了背后的艰辛和不易,感悟到报告中的人民情怀。
这些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在兄弟省份的帮助下,贵州教育改革取得的历史性发展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8年的91.0%,2022年达到了95.5%,提高了5.5个百分点,在追赶中与全国持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2018年的36%到2022年的45.7%, 虽然与全国有差距,但提高的9.3个百分点实属不易。
韦维说,从上面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基本实现了“有学上”的愿望。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老师。她表示,作为师范院校的校长,感受到身上沉甸甸的责任。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23年将“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从“普优均衡”到“优质均衡”,乡村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考验。
一是“撤点并校”后农村中小学数量大幅下降,许多乡村学校“关停并”,乡村学校的学生从农村到城镇入学,乡村的学校学生少,乡村教师岗位结构性减少,任务加重。从而一批批优秀乡村教师涌进城市,部分乡村因教育功能弱化。
二是师资队伍能力弱。乡村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 同时由于乡村老师的教学能力受条件环境限制,“标准化”“城市化”的评价指标让从事乡村教育活动的老师在重重压力下缺乏专业发展内驱力,导致教学质量与城镇的教学质量差距在加大。
三是现行师范生培养模式不够精准。培养目标“去农化”、课程设置与现实乡村教育需求相脱节、实践教学场域不契合乡村教育环境、“高校+地方+乡村学校”协同育人流于形式。导致师范生对乡村的认识和认同不够,呈现“亲城市、远乡村”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不愿意回到乡村。
这些可能会影响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如今年初中央颁发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乡村学校和师资问题会影响这一部分人回乡和扎根乡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决心。 针对以上问题,她建议:
一是统筹优化乡村学校的布局。 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着眼现实和长远,适度加强乡村学校的资源配备。
二是重视乡村教师的流失问题。 探索推进乡村教师编制核定办法,建立乡村教师的激励措施,如“梯级”荣誉机制和职称评聘机制,稳定教师队伍,同时也可提升岗位的就业吸引力,为高校师范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渠道。
三是强化地方师范院校“本土化”“师范性”功能定位。 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地方师范院校聚焦在培养培育一批了解乡村、热爱乡村师范生扎根乡村方面,进行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探索。
韦维表示,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她深入学习领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推进高等教育创新”的重大部署,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胸怀“国之大者”,对接需求,服务乡村教育,围绕“师”做文章,立足“贵”强服务,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教的好”的乡村老师,不断提升地方师范院校的责任担当与社会贡献率。

上一条:【师院声音】邓琴委员:高质量做好贵州省“专升本”联合培养
下一条: 韦维委员:为农村教育“再加码”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