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侗乡黎平】贵州民族报 | 自由磅礴的歌与美

   时间:2023年12月08日 16:19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早上7点,天刚蒙蒙亮,黎平侗族月夜合唱团团长石月桃已经在阳台练琴开嗓。这样的习惯,她已坚持33年。

8点过,石月桃换上衣服匆匆出了门,驱车前往十公里外的驾校上课。驾校教练,是石月桃的副业。

“没办法嘛,合唱团处处要花钱。”谈及为何要做驾校教练,石月桃笑道。黎平侗族月夜合唱团自2013年成立以来,共开展了150余次公益性的送戏下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车费、油费皆由歌队自行承担。

“如果没有工作作为保障,就负担不起下乡的钱,合唱团也运转不起来。但我们这一群人都很犟,都想把侗族大歌传出去。”石月桃说。

从石月桃的家到驾校,刚好十公里。这十公里,与其说是她从侗族音乐中抽身而出,驶向现实的十公里,不如说是她用尽全力,走近梦想、自我实现的十公里。

像石月桃这样,用其他职业来“养活”侗族大歌这一爱好的人,在黎平不计其数。

作为黔东南州面积最大、中国侗族人口最多的县,黎平被称为侗族大歌之乡。在黎平,虽然仅有236人被命名为侗族大歌传承人,但当你走进村村寨寨,会发现几乎人人都会唱侗族大歌。

侗族是唱歌的民族,侗乡是音乐的天堂。幼年学歌,中年唱歌,老年教歌……唱歌,仿佛是侗族群众刻进血脉的传承,永远不会停止。

作为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用歌传情、用歌育人、用歌述史、用歌养性。根植于侗寨的群体性教歌、传歌、学歌、唱歌,其深层内涵是侗族文化的全面传承。


黎平县双江镇黄岗侗寨群众在演唱男声侗族大歌。杨代富/摄


故事一:“侗族群众,不会唱歌,就只是一个躯壳”

初冬时节的黄岗侗寨,寒风瑟瑟,村子里的5个鼓楼已烧起了火堆,火堆旁围满了侗族群众。时而有人带来地瓜,时而有人带来红薯,大家谈笑分食,惬意而舒适。

包几鼓楼里,几个身着侗族服饰的年轻小伙在歌师吴成龙的带动下,唱起了侗族大歌《丢歌不唱真可惜》。

“丢歌不唱真可惜,唱歌别忘干农活;歌要唱来田要种,枉过青春真可惜……”他们口中唱着歌,身体随着节奏摆动着,淳朴雄浑的歌声、投入的神情,引得围观游客喝彩连连。

“饭养身、歌养心。侗族群众,不会唱歌,就只是一个躯壳。”在吴成龙的介绍下,一个将唱歌看做民族之魂的侗寨在眼前逐渐清晰。

在黄岗,孩子一出生就会被编入同龄歌队,从学会说话开始,就跟母亲学唱歌,三四岁正式进入歌队唱歌,五六岁以儿童歌队的名义参与社交场合的演唱。此后,由儿童歌队进入青年歌队,然后进入老年歌队。在一生当中,他们从未停止歌唱。

“对我们来说,唱歌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交朋结友、婚姻嫁娶的必备技能。”吴成龙解释道,黄岗人逢年唱歌、过节比歌、喝酒敬歌、嫁娶拦歌、谈情对歌,其中,最重要的便是“谈情对歌”。

传统侗族大歌主要在侗寨鼓楼里进行,男女歌队的成员都是不同村寨、不同鼓楼的青年男女,他们在对歌中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结成伴侣。

可以说,侗族大歌不仅贯穿了侗族千百年的历史,也贯穿了侗族群众的生命始终。每一个歌者,把身世、情感、文化藏进歌里,以一曲一调的吟唱,唱出了时间的模样,向世人述说来时之路、现世之情。


故事二:“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侗族的大歌”

“我想继续往前走,但我已经走不动了。”今年78岁的吴品仙,已经教了57年的侗族大歌,如今她想要继续,却力不从心。

作为侗族大歌的国家级传承人,吴品仙曾在中央民族歌舞团做侗族大歌演员,但1966年,她选择回到家乡三龙侗寨。

“我像是鱼,侗寨像是水。鱼离不开水,我离不开侗寨。”谈及回来的原因,吴品仙说:“在外面我待不住,一闭上眼睛想到的就是三龙的歌、三龙的景、三龙的人。我就一个想法,必须得回来,在侗歌‘窝’里才能更好地传承侗族大歌。”

1966年返乡后,吴品仙开始义务传授侗歌,学生有2000多人。其中吴永琴、吴国英、吴烯立等10名歌手,曾到过维也纳金色大厅、巴黎凡尔赛宫、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演唱侗族大歌。

虽然学生众多,但在吴品仙看来,传统侗族大歌的发展形势仍然不乐观。

“我有那么多学生,但他们的年龄以四五十岁为主,最小的是三十多岁。侗族大歌老龄化现象特别严重。”谈及此,吴品仙语气稍顿。“现在我在小学教学侗族大歌,但由于很多学生不会侗语,只能用汉语谐音写侗语歌词在黑板上的方式进行教学。”

以吴品仙为代表的老歌师们,感受过、见证过“满寨侗歌声、处处唱歌人”的景象,所以他们更加清楚地知道目前侗族大歌所面临的困境。

“不知道从何说起。”谈及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时,这是吴品仙最常说的一句话。“有时候真的很无力,我们尽力去教、去传,但依旧改变不了侗族大歌走下坡路的现状。”吴品仙认为,传承和发展侗族大歌,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如果将侗族文化比作一棵大树,村寨是树根,侗语是树干,鼓楼、花桥、侗族大歌以及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则是枝丫。缺少任何一样,就不足以构成整个侗族文化。

“在三龙有句俗话,叫‘捡得完河边的石头,唱不完侗族的大歌’。侗族大歌灿若繁星,数目没法计算。”吴品仙说,侗族的歌唱不完,侗族的文化数不尽,但该如何将其传承发扬,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故事三:“侗族大歌包罗万象,是无边无际的海”

1982年,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的邓敏文来黎平做田野调查,听说在竹坪村有位歌师会唱名为《孔子之歌》的侗族大歌,邓敏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我的老家就在竹坪村,我知道那是一个以侗族文化浓厚的偏远侗寨。那里为何会有一首流传了几百年,以歌唱孔子为主题的侗歌?”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邓敏文找到了歌师周合娇,并现场聆听了《孔子之歌》。

“因随孔子讲条礼往来,传到后代天地亮。”“因随孔子,我们才知读那《增广贤文》;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运去金成铁,时来铁是金;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礼教、劝学、崇文重教……这首《孔子之歌》所涵盖的内容让邓敏文十分惊奇。

“周合娇不识字,不会讲普通话,甚至都不知道孔子是谁,却在热情地歌唱孔子,歌中还提到了侗族与汉族、苗族、瑶族、壮族等民族的友好往来。”邓敏文推测,《孔子之歌》可能是由竹坪村某一位懂汉字的歌师创作。“我猜想,他可能是想借由此歌来教化侗族群众。”

《孔子之歌》在竹坪村传唱了几百年,在当地影响深远,在此歌的影响下,村寨里推崇孝道、尊师重教、乡风文明、文教兴盛、人才辈出。

竹坪村歌师吴良美说:“小时候学歌,只知道背歌词。读书后才知道,原来歌中的‘孔岁’就是孔子。这首歌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一样,从小就教我们要怎样做人。”

“这一首歌里面有四个民族的语言,将这首歌带到不同的地方演唱,就体现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邓敏文说。

“侗族大歌包罗万象,是无边无际的海。”邓敏文说,上到天文地理,下至农耕知识,都能成为侗族大歌传唱的内容。

侗族歌师间仿佛有着一套不成文的规定,他们将民族历史、社会知识、生产经验、民族习俗、男女交往、伦理道德、风土人情等编入歌中,并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为宣扬,让更多侗族群众从歌中受教、受益。《孔子之歌》就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鲜活案例。

在黎平的侗寨,有基于血缘、地缘而建成的多个歌班,多个歌班又经常组合成一个歌队,形成家庭、歌班、歌队三维立体传承体系。大歌,在口耳相传中习得;歌队,在鼓楼对歌中互动;技艺,在无形中提高;知识,在不知不觉间入脑入心……在有形与无形间,侗族大歌代代传承。


正如侗歌所唱:

太阳未出歌先起,太阳落坡歌不落;

侗家儿女爱唱歌,堆上明月碰云朵;

歌声铁笼关不住,世世代代歌成河……


(来源:贵州民族报)

上一条:《中国新闻》报整版关注:统一战线探索“地域+领域” 组团式帮扶毕节新模式
下一条:【侗乡黎平】贵州民族报 | 木建筑构起的简朴哲学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