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助力毕节试验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2019年致公党中央选定七星关区朱昌镇作为参与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乡镇,明确双堰社区为乡村振兴示范点,开启了致公党各级组织助力朱昌镇乡村振兴建设的新篇章。2020年10月,万钢主席在七星关区调研时指出,要持续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帮助培养更多本土技术人才,用好数字经济新动能,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巩固脱贫成果;要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基层治理,更好地发挥村支两委作用,把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知识引入农村,推进乡村振兴。通过深入调研和实践探索,致公党中央创新“四共模式”实现“四个留下”,聚力朱昌镇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
一、人才共育,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近年来,致公党中央不断发挥党派智力优势,紧紧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和“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探索,形成“数字乡村人才”+“医生、教师、干部、农技人员”的“1+4”人才培养机制,为朱昌镇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伍。
一是创新“村、校、企”三方人才共育模式,实现数字乡村人才在地化培养。致公党中央借助科技力量,以助推朱昌镇产业数字化发展和乡村治理信息化为主线,抓住三农领域数字服务供给模式尚未成熟的契机,围绕“人力资源开发”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村、校、企”人才共育新模式,在数字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实现“本地人才、本地实训、服务本地”的在地化培养。以在朱昌镇螺蛳村搭建的“数字小院”为载体,为本地大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平台,加深学生对数字乡村建设服务行业的知识积累,提升学生实操能力和行业市场竞争力,为引导其留在本地乡村从事相关行业打下坚实基础;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选择一批各专业的本科在读学生进行定向实训,在技术与组织形式上大胆创新,实现课程设置与人才需求相匹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就业择业提供更精确的引导;引进致公党党员企业——宁德横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派遣技术人员和在校定向培养学生,共同组成一支数字乡村服务团队,为当地乡村治理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数字信息服务。目前,宁德横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派出10位技术人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共选出30名学生参加首批实训。

培训现场
二是开展“医生、教师、干部、农技人员”四支队伍培训,打造一批本土化专业化高素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致公党中央积极发挥党派智力密集的资源优势,以“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开展各类培训学习活动,着力提升当地各类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开展专家义诊、远程医疗指导,全面提升乡镇、村(社区)医务人员诊疗水平;通过邀请名师学者带教或组织外出跟学,帮助朱昌镇中小学教师素能提升和职业成长,培养更优更强的师资力量;通过理论研习、实践交流,帮助朱昌镇基层干部开拓眼界、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通过邀请专家学者深入田间进行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开展专业技术讲学,帮助朱昌镇提升农技人员的农业产业技术水平,培养种植、养殖方面的“土专家”“田秀才”。截止目前,已培训医生17场次400余人次,教师18场次3000余人次,干部7场次200余人次,农技人员26场次340余人次。
二、产业共建,留下一个活力强劲的村集体合作社
近年来,毕节试验区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总要求,坚持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在致公党中央的大力帮助指导下,朱昌镇积极探索“党委领办、群众参与、党派助力”共同组建“集体控股+农户持股+企业参股”的混合所有制合作社,以发展“乌蒙玄凤”乌骨鸡养殖产业为主体,逐步推动乌骨鸡养殖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生态化、智能化、品牌化、高端化发展,留下一个活力强劲的村集体合作社。
一是党委领办、集体控股。通过认真研究,朱昌镇以双堰社区为试点,由双堰社区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建立“乌蒙玄风”乌骨鸡养殖基地,并进一步改革创新,将双堰社区党支部与附近的宋伍社区和螺蛳村两个党支部联合起来建立“联村党委”,通过整合联村党委自有资金、致公党帮扶资金、中央专项帮扶资金共计160余万元入股合作社,并由联村党委对其进行控股,全权负责“乌蒙玄凤”养殖产业的管理运作,统筹发展三个村(社区)的乌骨鸡养殖产业。
二是群众参与、农户持股。“乌蒙玄风”乌骨鸡养殖产业,整合自愿参与的31户脱贫户将后续扶持资金15.5万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负责进行孵化、育苗后,统一将鸡苗、技术及相关设备移交给参与农户,农户利用自家废弃院落、闲置林地等按标准进行低密度无抗分散养殖,合作社对出栏达标的鸡按统一价格向农户收购,再进行统一销售。缺少资金的农户可凭借“乌蒙玄凤”乌骨鸡销售订单,向朱昌镇农商银行申请1万元产业扶持贷款进行分散养殖,最大限度激发农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群众成为产业发展主体。
三是党派助力、企业参股。致公党中央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和智力密集的人才优势,为“乌蒙玄风”养殖产业提供方案建议、技术支持等。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综合论证后,致公党中央帮助引进适合当地养殖的优质品种,联系中国农业大学相关专家帮助制定养殖标准和规程,指导农户采取“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的绿色生态养殖方式,孵化养殖出更优品质的本土化品种。同时,致公党中央还帮助联引党员企业宁德横渠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入资金、人才和技术,参股合作社。目前,先期数字化建设已投入资金24万元,养殖过程中采用NFC脚环记录每一只鸡的养殖成长数据,通过智能化设备实行远程监控,提高喂养效率。目前,正大力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家禽定制平台”建设,开发全程具备数字化监管要素的定制系统“乌蒙玄凤”订制套餐服务,实现货源供给信息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提升品牌效能。

朱昌镇双堰社区养殖基地
三、成果共享,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致公党中央紧扣共享发展理念,通过开展各类帮扶,为朱昌镇打造了产业基地、公共产业品牌,帮助村集体经济创收,完善公共基础设施等,使朱昌镇成为聚集各方帮扶资源、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的试验田,真正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
一是做大产业,留下再生资产。2020年,在致公党中央的帮助下,双堰社区从云南省盐津县引进第一批1.2万羽“盐津乌骨鸡”,建立了占地200亩的林下养殖基地,并完善相关产业配套设施,取得了明显经济效益,当年,双堰社区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3万元增加至100万元。今年,以双堰社区为中心,成立联村党委、联村合作社,辐射带动宋伍、螺蛳两个村(社区),以“乌蒙玄凤”乌骨鸡养殖产业为主导,打造全产业链养殖基地,预计年出栏乌鸡4.6万羽,年产值超550万元。
二是做优品牌,留下无形资产。帮助打造了“乌蒙玄凤”品牌,开发了乌蒙玄凤小程序,登上了央视直播,并不断运用网红直播、媒体宣传、政策引导等形式,不断扩大“乌蒙玄凤”的品牌影响力。同时,还积极协调致公党员企业家,将国家地理保护品种——盐津乌骨鸡毕节地区鸡苗销售独家代理权授权给双堰社区,“乌蒙玄凤”品牌实现生态产品的溢价增值,为朱昌镇留下了一批无形资产。
三是做强设施,留下固定资产。2019年致公党中央将朱昌镇作为参与建设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乡镇以来,持续帮助联引优势资源,先后组织捐赠资金425.44万元在双堰社区建设村卫生室、健身广场、智慧养殖基地,安装了237盏路灯,打造致公文明超市;在朱昌镇中心小学和朱昌中学建设了学生心理健康护航中心、致公国学堂、致公智慧课堂、数字教室、科技教室、科普中心,明确了产权归属,为朱昌镇留下了一批固定资产。

村民饲养乌骨鸡
四、村务共治,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当前,建设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在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面提供强大动力,成为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结合点。为进一步推动毕节试验区探索数字乡村治理新模式,致公党中央引进党员企业帮助研发集“信息共享、公共治安、应急管理、社会服务”于一体的“数字门牌(乡村数字社区信息交互终端)”,与乡村数字综合治理系统后台网页端及移动小程序端共同组成一套完整的乡村数字综合治理系统。通过将现代信息化技术植入乡村,带入农户家中,推动乡村工作网格化管理,实现“村在网中、户在格中、人在其中”,打通基层治理与数字乡村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
一是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乡村治理效率。通过在“数字门牌”后台录入对应农户的资料数据,让当地政府管理后台能够准确及时地提取辖区内农户信息,更直观地对辖区内所有居民的整体情况及个体情况有所掌握,特别是在当前疫情防控特殊时期,还可通过疫情防控功能对辖区疫情防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开发设计的文明乡风家庭星级灯功能,对促进当地乡村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是搭建公共治安平台,强化乡村治安管理。在“数字门牌”的治安平台可实现一键报警及邻里互助功能,在遇到紧急危险情况时同步向后台反馈异常门牌信息,并向周边邻里发出援助警报,将可能发生的险情、隐患在最短时间内进行信息外传,及时降低事件风险。同时,通过门牌外置红外广角摄像头监控及一键存证功能,还能留下突发危险情况的视频信息,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线索支撑。
三是搭建应急管理平台,提升乡村安全保障能力。“数字门牌”及其后台搭载的应急广播系统,可在发生突发情况时快速进行紧急信息广播,并在终端液晶显示器上显示应对措施,如:避险路线、风险区域等。对居住环境相对复杂且不集中的乡村居民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搭建社会服务平台,优化乡村便民服务举措。农户可通过“数字门牌”的在线求助功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的法律求援、治安求援及医疗咨询等服务,通过后台与当地相关部门信息联动,快速高效地解决乡村居民的实际需要和生活难题。同时,系统移动小程序端也可向农户提供日常所需的生活服务,切实优化乡村便民服务举措。
(供稿:毕节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