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开幕。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中国进入一年一度的“两会时间”。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会场上,我校副校长余维祥同志会再次以人大代表的身份和其他代表、委员一起听取和审议各项工作报告,参加小组讨论,踊跃建言献策,积极履行职责。
“在很多偏远乡镇幼儿园里,你会发现学校教学环境和城里相比差距不大。”
“在黔西沙坝小学,村里的孩子会很流利地说英语,还会跳街舞。”
“在农村家庭,一个孩子如能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实现就业,就能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大的改变。”
…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民建贵州省委副主委、贵阳中华职业教育社主任余维祥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坚持认为,通过教育扶贫,能够最大限度消除贫困。把孩子培养出来,一个孩子就能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又能影响另一个家庭。” 余维祥说,这是他履职一年来到基层调研考察是看到的景象。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人口的教育扶持力度,贵州近年来把发展教育作为挖穷根的根本性举措。
余维祥介绍,这几年,贵州围绕教育发展和教育扶贫薄弱环节,精准对接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现状和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实际,先后启动实施了四项教育突破工程、教育“9 3”计划、基本普及15年教育、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等一系列“靶向治疗”重大政策措施,打出了教育扶贫“组合拳”,为无数个贫困学子打开了希望之窗。
教育是拔穷根的根本之策,成效凸显。五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教育精准脱贫“1+N”计划,累计资助学生4419万人次,资助金额553.2亿元,无数个家境贫困的学生得到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全国率先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
率先实施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率先为所有乡村中小学配备校医;
率先对贫困家庭学生上高中、上大学免除学杂费;
组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全员培训;
开办698个免费职业教育精准脱贫班,完成招生3.35万人,本科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分别达到87.4%和91.9%……
这一桩桩、一件件惠民政策的实施,让许多寒门子弟通过教育改变了人生命运。
教育公平,是老百姓最关心的事。 但尽管取得显著成效,如何突破教育扶贫的最后一公里,依然任重道远。
为此,余维祥建议,应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扶贫的短板在乡村,发展乡村教育,根本在教师。应继续实施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增加配额和指标,为贫困地区输送大量合格的乡村教师。应设立乡村教师激励计划,为在乡村工作的教师提供特别的奖金和补偿金,确保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他表示,贵州师范学院就是专门培养中小学教育教师的人才基地,未来要在依托学科优势上,培养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助推贵州的基础教育向更好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 应借“互联网+”突破教育扶贫“最后一公里”。余维祥说,现在“互联网+”很盛行,充分发挥“互联网+教学点”的作用,让优质教育资源下沉,推进城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把精品课程资源和名师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网络视频和城乡实时互动等方式,向乡村提供免费服务,让广大乡村孩子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余维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