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黔西:“四美”城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4年08月29日 11:32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黔西市于2021年撤县设市,是贵州省最年轻的县级市,是毕节唯一的县级市。近年来,黔西市立足“五高一铁”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撤县设市为契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打造生态宜居美、产业兴旺美、人文书香美、生活乡愁美的“四美”城市,深入实施“五项行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提档升级,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聚焦生态宜居,演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黔西美

黔西市这片洋溢着蓬勃生机与无限活力的土地上,各族群众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聚焦生态宜居,携手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黔西之美。

黔西市以“城市双修”为抓手,以建设“城市绿肺”为目标,修补“城市伤疤”,投资3亿元建设了凤凰山公园,对原有矿坑进行生态修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重建自然生态系统。家住黔西锦绣街道金凤社区的居民郝建江没有想到,家门口废弃十余年的砂石场几年间竟变成了总面积一千多亩的凤凰山公园。一直在外打工的郝建江也回到家乡做起了建材生意。“公园建起来之后,周边房地产行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就沿着产业链发展,准没错。”郝建江说。

黔西市在城市建设进程中,坚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理念,投资1.58亿元,建设了集景观、水利、生态优化的杜鹃湖湿地公园,成了黔西城内的一道靓丽风景。项目的建设,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生活环境。“打开窗户就是公园,运动健身也方便,住在公园旁,心情也舒畅。”在谈到杜鹃湖湿地公园时,居住在公园旁明德新城小区的市民胡美菊忍不住一阵赞许。

随着“双修”工作深入推进,黔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焕然一新。公共设施日益完善,一座水清、山绿、景美、人和谐的新黔西逐渐揭开面纱,成了黔西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城市变化提升了市民生活获得感和幸福感。黔西市依托宜居的生态和美丽的环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凤凰山公园内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宣传标语,将杜鹃湖湿地公园建设成黔西市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园。清晨,市民们在这里运动健身、跑步锻炼;傍晚茶余饭后,市民们不约而同、三五成群地在湿地公园休闲散步,相互交流。如今的杜鹃湖湿地公园,俨然已成为黔西城各族群众共享湿地生态、增进民族团结的一个好去处。

走进黔西城,这样的公园、这样的情境比比皆是。仅2023年,市委、市政府就建成了城市街心花园、口袋公园、休闲广场9个。在黔西,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绘就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让黔西的美在民族团结的魅力下熠熠生辉。

聚焦产业兴旺,建设团结奋斗繁荣发展黔西美

黔西市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正聚焦产业兴旺这一目标,全力建设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黔西美。

化屋村是黔西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化屋村原名化屋基,三面环水,背靠悬崖,被称为悬崖下的村寨。化屋村曾是一个典型的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曾高达63.63%。化屋村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省级民族特色村寨。

黔西市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实现产业兴旺、社会繁荣的重要基石。

2021年以来,黔西市在化屋村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920万元,修建产业配套路4126米、建设民宿8栋46间。同时,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大力推动苗绣产业发展,打响了“化屋苗绣”“文丽刺绣蜡染”等自主品牌,带动全市发展苗绣经营主体65家,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2023年,引进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落户黔西,入驻企业10家,为各族群众拓展就业岗位3000余个。

在黔西,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在农业领域,各族同胞携手合作,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他们共同探索创新的农业技术,推广优质农产品,为农业产业的兴旺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工业方面,黔西市注重发挥各民族的智慧和技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黔西经济开发区甘棠园区以煤电、煤化工为主导产业,辅以装备制造、建材等产业,年工业总产值近百亿元,直接、间接带动就业人数万人以上。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攻克技术难题,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同时,政府积极搭建平台,促进各民族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旅游业也是黔西市重点产业之一。各民族传承弘扬民族文化,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产品。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体验到浓郁的民族风情,感受各民族和谐共处的浓厚氛围。

黔西市还通过加强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智力支持。

范晖摄


当前,黔西市凝聚民族团结精气神,正朝着产业兴旺、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美好前景阔步迈进。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用勤劳的双手共同描绘出一幅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美丽黔西新画卷。

聚焦人文书香,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黔西美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黔西市聚焦人文书香,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展现出一幅黔西独有的美丽图画。

黔西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在书香四溢的图书馆里,各族广大青少年共同阅读经典,分享心得,思想的火花在这里碰撞,心灵的距离在这里拉近。黔西市紧扣主线,在图书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让各族青少年在图书馆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增进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黔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将城市书屋植入小区、社区、商场等场所,在城区有大小书屋数十个。安居园小区城市书房就是较为典型的一处。走进安居园小区城市书房,随时可见读者看书、自习、写作业、读杂志。安居园小区城市书房的建设被列为当年“十件民生实事”,书房藏书量、设施配备皆以二星级城市书房标准打造,内设儿童阅读区、成人阅读区、数字资源区等区域,含儿童类、自然科学类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等书籍1万余册,实现了更好地就近服务社区居民的目的。

黔西还成立了作家协会、诗词楹联学会等大小文艺社团10余个,每逢周末,这些社团都会开展活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黔西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底蕴厚重。文化的积淀孕育了杰出的人物,黔西人李世杰是乾隆年间的兵部尚书,在位时功勋卓著,辞官退隐后出资修建的文峰书院就在如今的水西公园内。由于他清廉有加、勤政爱民,倍受乾隆器重,去世后被御赐为“恭勤”,当时朝廷为旌表兵部尚书李世杰而修建的“尚书坊”(李世杰牌坊)已成为毕节市文物保护单位。

黔西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文化传承保护,在黔西境内保留有全国唯一的象祠。象祠位于黔西素朴镇境内,坐落在奢香夫人开辟的“龙场九驿”上。象祠因王阳明被贬谪贵州修文时应时任贵州宣慰使安贵荣邀请写下的千古名篇《象祠记》而闻名于世。黔西象祠一直保留至今,彰显了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包容性、统一性和“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在民族团结的道路上,黔西市聚焦人文书香,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各族群众携手共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黔西的美,也因民族团结而更加璀璨夺目。

聚焦生活乡愁,谱写民族团结交融互嵌黔西美

黔西市坚定不移地将目光聚焦于生活乡愁,全力以赴地谱写着一曲曲民族团结、交融互嵌的美丽黔西之歌。

黔西市依托“乌江秘境,花都黔西”的城市品牌,积极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精心策划并组织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和项目。无论是传统的民俗活动,还是富有创意的文化交流,都吸引着不同民族的同胞们热情参与。在这些活动中,大家敞开心扉,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历,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好生活,在黔西”是黔西塑造的文化品牌。自2022年举办以来,按照“一年成名、两年成形、三年成功”的定位,已连续开展了三届,深受各族群众青睐。今年来,先后举办了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和“自然凉、毕燃嗨”火把节系列活动,打造“百味嗦粉街”,让各族群众在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中,感受生活的温度、乡愁的厚度。在首届贵州牛肉粉文化旅游季及火把节期间,黔西市分别举办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毕节·黔西”文艺汇演及“民族团结心向党·花开黔西石榴红‘铸牢共同体·中华一家亲’贵州黔西”文艺汇演,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增强归宿感和凝聚力,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得益于党的领导,也源自于生活乡愁。千百年来,各族群众在黔西手足相亲、精神相依、守望相助,凝聚了浓浓的乡愁。在今年火把节期间,黔西组织了15个方阵开展接火仪式,其中,民族团结方阵位列第一个方阵,正是黔西市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真实写照。

黔西市还打造了大府坝一条街、文峰路一条街,莲城金街被列为“流光溢彩夜贵州”夜间经济项目。在黔西,随时随地都可感受到生活乡愁,无论是化屋的黄粑、五小湾的卤粉、文昌宫的麻辣脆、花红树脚的烙锅,还是一个简单的擂茶糍粑,都能让你品味不一样的烟火、不一样的乡愁。

正如“好生活,在黔西”这个主题,如今,黔西市正迈着坚实有力的步伐,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通过聚焦生活乡愁,努力绘就民族团结、交融互嵌的幸福家园。


(作者系黔西市委统战部副部长、民宗局党组书记高龙伟)


(来源:中国报道)


     

    上一条:【“地域+领域”】好学校办到家门口 好老师请到娃身边
    下一条:“机遇中国·青年说”国际青年贵州行分享交流会 中外互鉴 汇聚贵州发展青春之智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