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贵州民族报 | 立足贵州创经验 面向全国作示范——2023年贵州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综述

   时间:2024年01月02日 16:34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2023年苏州·铜仁“红石榴伙伴”夏令营活动现场。(铜仁市民宗委供图)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纳入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资金、构建“1+8”示范试点格局、建设打造一批新的工作载体……2023年,贵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建设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持续推陈出新,立足贵州创经验,面向全国作示范,模范省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2023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现场。本报特约记者徐雁/摄


一、创新引领,“六个典范”探索创建新路径

贵阳市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农文旅+”等特色项目实践;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将创建工作有机融入相关行业领域中心工作,以晒工作、比成绩、创示范、评先进的工作方法积极深化创建……

过去的一年里,全省各地持续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围绕主线要求及工作定位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在“七进”基础上探索创建工作向“三新组织”、家庭等延伸,载体建设亮点纷呈。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贵州在模范省建设中,提出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教育、西部省份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文化繁荣发展、民族交融互嵌、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等“六个典范”的目标。

为建设好模范省,《贵州省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于2022年底出台,提出31条具体任务和4条保障措施,并明确责任单位和任务清单。

2023年,是落实《实施方案》的开局之年。开局之年,就要铆足干劲开好头、起好步。

2023年5月,我省组织召开了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工作推进会,对模范省建设工作再部署、再强化、再推进,压紧压实各级各部门工作责任,形成全省共同推进模范省建设工作的浓厚氛围。

8月,贵州高质量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省学术研讨会举行,全国知名专家学者齐聚贵阳,就模范省建设的路径、方法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推动遵义市、台江县纳入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试点,并率先在全国探索构建起遵义市和其他7个市(州)各1个县(市、区)作为试点的“1+8”示范创建格局。

“我们通过打造一批体现增进共同性、融合性的示范点,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增强辐射带动力,扩大覆盖面知晓率,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模范省建设,增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共识。”省民宗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黄荣说。

善弈者谋势,善谋者致远。贵州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家园”慰问演出。本报记者韦迪/摄


二、顶层设计,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建设模范省,就是要加快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努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西部欠发达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走出一条民族地区与全省共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新路。

近年来,贵州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把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全面深化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促进民族地区协调发展。

抓好顶层设计是民族地区得以跨越发展的关键。

我省先后出台了《贵州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关于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支持黔东南自治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地区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成渝经济圈、“一带一路”建设。

建立了省政府分管领导季调度支持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机制,以及省直部门“政策执行台账”、民族地区“恳请解决事项台账”两本账,把地方“出题”与部门“答题”、地方“所需”与部门“所能”结合起来,切实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

发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比较优势,抓好“富矿精开”、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民族文化旅游业、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将贵州各民族共有共享的刺绣、蜡染、制银、农耕、酿酒、茶艺、饮食、节庆等民间技艺和特色文化融入品牌建设,培育兼容民族风情、乡土特色、产业特性和现代潮流的“贵系列”品牌。

改变过去平均分散投入的方式转向集中重点投入,调整单一产业发展模式转变为多领域融合发展的新产业模式。2021年以来,投入资金5.44亿元,建设民族特色村寨146个,每年重点支持20个以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农文旅体融合产业项目,有效促进乡村振兴、各民族繁荣发展。

加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民贸民品贷款贴息政策等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助力民族地区“扬优势”“补短板”,助力民贸民品企业纾困解难、稳定就业岗位、增强发展信心、提高发展内生动力。

作为建设模范省的重要抓手之一,2023年,我省下达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646万元,补助全省9个市(州)建设151个“民族团结食堂”。“民族团结食堂”的建设,减轻了群众负担、树立了文明新风、实现了利益联结、巩固了民族团结,有效激发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活力。

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持续助力,点燃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全省民族地区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在此过程中,贵州坚持“管肚子”和“管脑子”并重,在推进发展中加强感恩教育,以感恩教育凝聚发展力量,各族群众在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不断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成为各族群众的自觉行动。


工作人员在5630次列车主题文化车厢表演民族舞蹈。黄伟/摄


三、首创为要,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2023年十大流行语”中,源自贵州民族地区的“村超”榜上有名。体育赛事与民族多元文化的巧妙融合,让贵州榕江火爆出圈,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舞台。

事实上,2023年,贵州火爆出圈的不只是“村超”。台江的“村BA”、贵阳市的路边音乐会等,成为贵州各地尊重民众首创精神的生动实践,不仅实现了数以亿计的旅游综合收入,而且还把体育赛场、音乐会现场变成了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大团结的大舞台,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新范本。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我们坚持突出‘融’的导向,积极创新载体方式,多元化推进模范省建设具体实践。”黄荣表示,贵州“1+8”示范试点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结合当地特色,以多种形式增强示范点的典型影响力、辐射带动力。

通过全力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三项计划”,着力打造民族交融互嵌的典范,实现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全覆盖目标。

毕节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与广州市签订推进“三项计划”合作协议,遵义市开展“酒都匠人”“遵茶技师”等劳务品牌创建,壮大“粤遵劳务协作联盟”;积极支持各族青少年开展省际交流,如铜仁市赴江苏省苏州市开展“红石榴伙伴”夏令营活动,六盘水市推进“石榴籽一家亲”“大湾区主题研学营”活动等取得显著成效。

打造了荔波小七孔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示范试点项目,晴隆县依托“阿妹戚托”“二十四道拐”两张名片开展“茶源圣地·翠华晴隆”活动,都已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平台。

积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谐家园”慰问演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活动月系列活动、《典阅贵州》微视频拍摄、“黔岭歌飞”民族歌曲创作大赛等活动,有效增强了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

实施民族地区“推普兴乡”行动,促进各族群众在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增进交往交流。一些地方创新手段,如通过“小手牵大手”活动、安装“双培推普”手机APP等形式,推动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能力水平。

“十四五”以来,贵州累计安排下达中央和省财政衔接资金约24亿元,用于支持民族地区安置区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产业发展、社区治理等后续扶持项目实施;加强对搬迁群众的技能培训、稳岗就业、就近就业和兜底保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搬迁社区服务管理机构,实现全部实际搬迁群众户籍向城镇转移,完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毕节市“党建+积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合约食堂”等治理经验。

一系列重要举措的实施,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贵州范本”,为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贡献了“贵州力量”。


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各族群众在“民族团结食堂”就餐。吴波/摄


(来源:贵州民族报)

上一条:【见证•2023】统战系统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下一条:贵州民族报 | 二○二三年贵州统战工作关键词

打印】    【收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