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变”+民族文化带来“大变样” ——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牛角村民族文化助力脱贫攻坚观察

   时间:2020年07月06日 17:34 [ ] 浏览次数: 来源: 视力保护色:

    2014年以来,六盘水市在脱贫攻坚战中推行“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生态和资源两大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牢牢守住了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的样本,“三变”改革于2017年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牛角村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体,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长期以来,这里一直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乘着“三变”改革的春风,该村紧紧抓住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等优势,积极争取省民宗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实施“三变+民族文化”项目,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如今已成为牛角村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少数民族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牛角村新貌一瞥


    六盘水市六枝特区落别布依族彝族乡牛角布依寨位于落别高速收费站进出口侧面30米处。整个村寨被青山绿水环绕,干净大气的牛角文化广场、活力四射的牛角浪哨文化创客园、错落有致的布依族民居、古朴庄重的布依民俗博物馆、笑逐颜开的布依族村民等等画面,构式了新时代布依人幸福生活的生动画卷……牛角村的“大变样”映衬着脱贫攻坚战的累累硕果。
    牛角村始建于清朝,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里生活着汉族、布依族、彝族等7个民族,共有3320人,少数民族人口为2287人,其中,布依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58%,布依族文化浓郁,2016年12月,被命名为“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3月,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近年来,该村将布依族文化珍视为“宝贝”,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用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盘活布依族文化资源,采取依托公司和合作社等平台,以村集体资金入股,村民自有资金、祖传技艺入股等方式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该产业已成为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据了解,该村2014年以来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5户505人,少数民族建档立卡贫困户为89户378人,2019年已全部实现了脱贫。

    传统技艺入股,少数民族群众日子越过越有劲

    韦厚珍是1997年从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嫁入牛角村的一位布依族妇女,那时该村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村民要想生活宽裕,还得靠外出务工挣钱。为了解决“有钱用”的问题,韦厚珍嫁入该村刚满一年,便去广东省东莞市一家鞋厂务工,这一去就是15年。
    从小就学习布依族刺绣和蜡染技艺的韦厚珍,2013年回到牛角村,在蔬菜种植基地做喷药管理员。返乡后的一段时间里,韦厚珍一直在思考,民族传统手工艺品在沿海城市很受欢迎,特别是一些民族风情酒店和民宿对蜡染画的需求量很大,可牛角村的这些“宝贝”鲜有人问津,如果再不想办法,还会面临失传的危险。
    在外务工多年的韦厚珍见多识广,办法终究还是比困难多,她决定在牛角村成立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把拥有布依族刺绣和蜡染技艺的妇女吸收进来,既传承布依族传统手工技艺,又能带动更多人脱贫致富。
    2014年5月21日,韦厚珍在国家民族文化扶贫资金50万元的支持下,注册创办了六枝特区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占地面积约1880平方米,主要经营手工艺品制作及销售、蜡染工艺品制作及销售、刺绣工艺品制作及销售、民族服装制作及销售、手工织布生产及销售、现代服饰加工、传统手工艺培训。
    合作社于2015年5月与村民签订技能、技艺入股,双方根据经营效益实行股比分红,村民占股20%,合作社占股80%,当年带动46户128人增收。
    16岁就学会刺绣的布依族妇女伍艳,回忆多年前将刺绣拿到当地集市上去卖的情景而潸然泪下,一针一线付出的心血,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自从伍艳加入了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业专业合作社后,不仅刺绣的销售根本不用她愁,还能入股分红,她的收入也翻了好几番。

    为了提高刺绣和蜡染技艺,韦厚珍十分重视对合作社成员的技艺培训,多次组织人员到外地培训,带动了更多困难群众掌握“一技之长”而脱贫致富。截至目前,该合作社为周边的178人解决了就业问题,其还将织布产品对外加工,辐射带动就业106人。
    令韦厚珍记忆犹新的是,2017年合作社计划采购一批缝纫设备,她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向民族工作部门申请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申报和审批程序全部走完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很快就得以到位。2018年,该合作社成立针车(缝纫)部,解决120人就业,该部门员工月工资为2500元左右。
    据六枝特区民宗局副局长张东明介绍,从2015年至2020年,六枝特区共获得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325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等方面。
    为使有限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六枝特区严格按照实施单位主动申报、录入国家扶贫系统项目库、项目立项、专家评审、实施方案批复等方式进行,并设立项目资金专账,专款专用,加强资金审计监督,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对于产品的销路问题,据韦厚珍介绍,合作社做出来的成品,在牛角浪哨文化创客园和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无论是饰品,还是民族包都销售可观。
    昔日的“打工妹”,如今凭借精湛的布依族手工艺,在一些全国和省内重大赛事上频频获奖。2018年,韦厚珍分别荣获得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国际新手工艺运动”优秀奖,首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民族元素职业工作装”三等奖。2019年,她荣获第二届多彩贵州民族服饰设计大赛“民族元素职业装工作装”二等奖和“民族元素旅游休闲装”优秀奖。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荣获贵州省“乡村振兴巾帼行动”示范企业……
    韦厚珍表示,脱贫攻坚战胜利后就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她将深入挖掘布依族文化资源,最大限度把民族文化资源变成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资产,吸引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以资金和传统技艺入股成为合作社股东,把日子红红火火地过起来。 
    “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干。我们都是一家人,一起为乡村振兴接续奋斗吧!”韦厚珍自信满满地说。

    民族文化资源变资产,乡村旅游越来越红火

    漂浣池、鸳鸯湖、望郎坡、情人桥、牵手湾……充满布依风情的浪哨园里,游人或牵手散步,或在秋千上嬉戏,又或是在拍照留念……
    “浪哨”为布依语译音,是布依族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一种社交活动,一般在节日“六月六”和赶场天进行,布依族青年男女常以情歌对唱的形式表达感情,通常会玩到月挂树梢,才会依依不舍离去。 
    布依族民居是牛角村的大亮点,记者走在青石板的路上,两边白墙青瓦的布依族民居印入眼帘。牛角村村主任蔡正法告诉记者,为了村民住房安全,又不失民族特色,该村对布依族民居采取加固维修为主,新建为辅。
    该村将民居分为石木结构和砖混结构两大类,统一按照白墙、灰线、青瓦、抛物面九字要求进行改造保护。在一些村民组选择具有布依族民居代表性的80余户,由政府统一打造,体现布依族建筑特色,截至目前,牛角村所有农户居住房屋都进行民族特色改造提升。
    在占地面积800余平米的牛角村布依民俗博物馆,记者看到馆内按功能划分为民族音乐(器乐)展区、民族农式展区、民间工艺品展区、民族服饰展区、民族建筑展厅和农耕文化展区、民族饮食文化展区、沙龙书画展区等8个展区。七弦琴、古木箫、织席机、竹磨等480余件布依族生产生活用具整齐地陈列在馆内。
    落别布依族苗族乡党委副书记李玉江告诉记者,该馆是布依族繁衍生存、融合和社会发展的见证。馆内收藏的实物,既回顾了布依族先民在漫长岁月里艰辛劳作的历史,又让游客全方位了解布依族文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牛角村的布依族节日众多,牛角文化广场建成使用后,每逢“三月三”“六月六”“油团节”“樱桃节”等节日,周边布依族村寨的村民就到此对山歌,举行刺绣和挑花竞赛,跳竹竿舞等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伍顺英一家曾是村里的贫困户,为了偿还修建新房欠的债,她和丈夫长期在浙江打工。2014年,村里建设山泉湿地公园,伍顺英回来开了一家杂货店,并将家里闲置的3间房入股到六枝特区旅游文化投资公司,每年年底,伍顺英一家能获得30%经营利润的入股分红。
    现在的伍顺英一家早已脱贫,她也成为有着近20人的牛角村水塘舞蹈队领队,每逢节日,她就带领队员参加演出。据悉,牛角村目前有水塘舞蹈队、牛角唢呐队、牛角青年文艺队3支共50余人的民间民族文化艺术队伍,节日期间,3支队伍都会受邀参与演出,既传承和宣传了民族文化,又增加了收入。
    便利的交通条件,良好的自然生态和丰厚的布依族文化资源,牛角村受到不少文化产业公司的青睐,六枝特区大观文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大观公司)便在其中。
    据了解,大观公司入住后,该村集体出资50万元入股该公司,并负责组织相关演艺队伍进行演出,村演艺队伍以艺术技艺入股公司。公司、村集体、表演队伍、村公益基金按照商定的股比进行利润分红。
    蔡正法告诉记者,除大观公司外,该村已入住有竹编、蜡染、刺绣、木刻、剪纸、民族产品设计、彩绘、陶艺、摄影、民族乐器制作等多家文化企业。他表示,该村还将整合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和内容,有效提高村民收入,让牛角村“变”得更“牛”。
    已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拥有水塘山泉湿地公园、318房车露营基地、牛角浪哨文化创客园、牛角布依民俗博物馆、牛角云上六枝运营中心等旅游景点的牛角村,呈现出“村级有经济实体、户户有致富产业、人人有增收渠道”的局面。  
  
    村规民约成效大,特色村寨人祥和

    “三变”改革,让400多年的布依族村寨发生了巨变。古老的村规民约,也让这个新时代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社会治理成果得到最大化,2016年12月,该村被评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寨”。
    牛角村与六枝、镇宁、关岭三县交界的布依族村寨一样,在寨口建有一幢高不过人的小石屋,屋中立有两块半身人像一样的石头,俗称“寨神”或“寨神庙”,无论新娘入寨、婴儿出生、发生纠纷、制定民约等都必须到它面前祭祀,当地村民把“寨神庙”称为民间“派出所”。
    据介绍,若是大案纠纷,就要在“寨神庙”前举行裁决仪式,怀疑偷盗对象有多少人,就由寨老拟定条约后,于农历六月六这天召集全寨群众集资买一头猪祭“寨神”,寨子有多少户,就将猪肉砍成多少块,每块大小重量均匀,由一个寨老分发给各户,每户必须有一人在寨神庙举行民约盟誓仪式,以示遵守约定。至今,村里的大小纠纷均能在此得以化解。
    在“寨神庙”的不远处,有一块立于1938年的“公议碑”,碑文用隶书撰写,内容为“不准砍背后公山箐林,禁止牛马、烧灰、盗瓜园小菜谷子包谷、欺孤掠寡挖水冲田。以上各条如有拿获者,报花红洋三元,违犯者罚洋伍元”。原有石碑因多处开裂,字迹磨损模糊不清。2014年建设景区时,落别布依族彝族乡党委、政府对原碑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将碑文拓印重新制作新碑,立于距原碑10米左右的地方。
    落别布依族彝族乡二级主任科员韦明晖告诉记者,该碑所示内容至今对村民仍有约束作用,特别是在集体山林防护上,村民们恪守公约,没有发生过一起森林火灾。
    为了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牛角村把守护生态环境作为保护特色村寨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并将山林、河流保护列入村规民约。
    蔡正法介绍,为惩罚滥砍滥伐行为,该村将“四个一百”(即一百斤肉、一百斤酒、一百斤米、一百元)写入村规民约,对违反规定的严格按照“四个一百”进行处罚,因村规民约是村民自发自愿制定,得到大家较好的执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老的村规民约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内容。记者在牛角村的村规民约上,看到了一些关于处理邻里关系的内容,如:邻里之间要互尊、互爱、互助,和睦相处,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在生产、生活、社会交往过程中,应遵循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邻里纠纷应本着团结友爱的原则平等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可申请村调解委员会调解,也可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不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
    谈及现代乡村治理,李玉江认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重在多规则协同治理。自治、法治、德治本质上是通过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两大部分,规范村民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牛角村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就应当要发挥好村规民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传统的村规民约,只要能在今天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就让其继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还必须将新时代的法律法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从目前来看,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村规民约发挥了很大作用,只有村寨越来越祥和,产业才能得到有序地发展。”李玉江说。


上一条:毕节试验区决战贫困的“绿色实践”
下一条:贵阳市统一战线开展“八项行动”助力打赢歼灭战纪实

打印】    【收藏】    【关闭